close
吳興 免費鮮花替火紙
浙江在線4月4日訊 (浙江在線記者 徐坊) 4月3日上午9時,位於湖州市吳興區道場鄉的桂花山公墓內,前來掃墓祭祀的群眾絡繹不絕。公墓入口處,豎立著一塊“火紙兌換鮮花”的指示牌,道場浜村婦女主任姚月琴正忙著向祭祀的群眾免費贈送鮮花。
“今年是我們第一次在這裡推行‘火紙兌換鮮花’活動,總共準備瞭2000束鮮花,昨天已經送出瞭1500多束。”姚月琴說。道場鄉地處湖州市區南郊,境內有桂花山、久安、福林、閔傢山、劍淦嶺等多處公墓。每逢清明前後,各地前來掃墓祭祀的群眾匯聚這裡,每天人流量在30萬左右。今年清明期間,該鄉在桂花山公墓區推出瞭“火紙兌換鮮花”活動,倡導群眾以文明低碳、綠色環保的方式寄托對先人的哀思。
嘉興 烈士墓前立遠志
浙江在線4月4日訊 (浙江在線記者 王杭徽 通訊員 董時綱 陳曉敏 區委報道組 馬國海) 風吹松柏蒼竹勁,熱淚盈眶祭英魂。4月1日上午,為瞭緬懷革命先烈,嘉興秀洲區梅裡小學的200多名師生來到王洪合、李樂樓烈士陵園,舉行瞭簡短而又隆重的祭掃儀式。
對兩位烈士的事跡,少先隊員們並不陌生。1949年,王洪合隨著解放大軍南下接管瞭王店地區的7個鄉鎮,建立瞭新生的紅色政權。他不畏艱險,發動群眾進行瞭艱苦卓絕的剿匪鬥爭。1949年9月,由於內奸的出賣,他與戰友李樂樓不幸被敵人殘忍殺害,時年剛滿30歲。
“沒有他們拋頭顱灑熱血,就沒有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梅裡小學副校長倪建國說,希望學生們能在緬懷王洪合等革命先烈的過程中,明白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以實際行動繼承先烈們的遺志,好好學習,爭做國傢棟梁之才。
時值清明節,不少嘉興市民也自發來到王洪合、李樂樓烈士陵園,祭拜這些為新中國、為嘉興解放而英勇犧牲的革命烈士。
諸暨 網上祭奠寄哀思
浙江在線4月4日訊 (浙江在線記者 金漢青) “爸爸,女兒很想您,希望您在那邊一切安好……”4月2日晚上,在上海工作的諸暨市民宣女士通過手機,在諸暨市器官捐獻者網上紀念館為去世的父親寫下瞭祭奠留言。
宣女士的父親去年因意外不幸去世,身後捐獻瞭一肝兩腎以及眼角膜。她得知諸暨市紅十字會在網上開通瞭諸暨市器官捐獻者網上紀念館,她和傢人立即登錄網站頁面,進入紀念館表達瞭自己的哀思。“我覺得這個平臺很有意義,特別是對於像我這樣身處異鄉工作、不能經常回傢的人,無論何時,隻要想念父親,就可以通過手機或者電腦來表達哀思。”宣女士說。
“對於捐獻遺體的志願者傢屬來說,網上紀念館能為他們提供一個寄托哀思的空間。”據諸暨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介紹,器官捐獻者網上紀念館是由諸暨市紅十字會在今年清明節前夕建立並正式運行的。市民可通過手機、電腦進入該紀念館網站,通過網上獻花、留言等方式對已實現捐獻意願的志願者進行祭奠。
金華 文明祭掃棄陋習
浙江在線4月4日訊 (浙江在線記者 薛文春) 又到一年清明時,作為金華唯一一傢經營性公墓,龍山公墓今年攜手浙江師范大學、上海財經大學浙江學院的志願者們,用實際行動宣傳引導市民摒棄傳統陋習,弘揚文明祭祀新風。
4月3日一大早,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20多位志願者開始發放“文明祭祀倡議書”和免費鮮花,勸導市民不要燃放煙花爆竹和焚燒紙錢。志願者們的努力得到大多數市民的認可,很多人自覺放下手中的鞭炮和紙錢,換上志願者遞來的鮮花,前去祭奠親人。
志願者們忙碌的身影成為陵園一道美麗的風景線。當天,龍山公墓工作人員還與志願者們舉行瞭生態葬公祭儀式,向所有參加節地生態葬的逝者表達敬意。目前金華共有120多名逝者選擇樹葬、海葬等方式。
“作為一名大學生志願者,能為倡導文明祭掃新風出力,我覺得非常榮幸。”來自上海財經大學浙江學院統計系的志願者方瑞說。
據瞭解,4月1日至3日,龍山公墓共發放1.2萬枝菊花、5000份“文明祭祀倡議書”、3000張明信片和思念卡及黃絲帶。
江山 傢鄉味道忘不瞭
浙江在線4月4日訊 (浙江在線見習記者 徐蕾 通訊員 祝旖波) “現在每天要包1500個左右清明粿,這兩天每天都要加班到晚上十一二點。”4月3日早上,在江山市南三街的蒸材食料店裡,老板娘徐華芬一早就開始制作清明粿。
油煙異味處理 清明節前後是店裡最忙碌的時候,許多在外的遊子為瞭嘗一口傢鄉的特色食品,會從微信上跟老板訂購。徐華芬說:“清明粿是用田裡的艾草和米漿混合,再包上炒好的野菜制作而成的。一口咬下去,有一股傢鄉田地間那濃濃的青草味。或許正是這種獨有的味油煙處理DIY道,令久居他鄉的人念念不忘。”
揉成團、壓平、包上餡肉、捏好。不一會兒,一個元寶狀的清明粿就成型瞭。徐華芬和丈夫忙著包清明粿,女兒周洳屹則在邊上幫忙填寫快遞單。一天下來有30多個單子,目的地從浙江到江西都有,還有很多北方的客人來訂購。寄過最遠的地方還有澳門。除瞭這些,還有很多江山本地的客人,上門說要把清明粿帶給遠在海外的親人。這麼大的工作量讓一傢人每天都從早忙到晚上十一二點,但是看到微信朋友圈裡顧客的留言,一傢人感到非常滿足。
舟山 生態安葬倡新風
浙江在線4月4日訊 (浙江在線見習記者 何伊伲 通訊員 朱惟煒 張瑩) 4月2日上午,在海天佛國普陀山的西北角普陀山易德園內,10位逝者免費安葬於此,他們的生命將化作樹木,四季常青。這是由舟山市民政局等主辦的舟山市首屆生態樹葬安放儀式,也是舟山首屆清明文化宣傳周系列活動之一。
整個樹葬儀式溫暖不失莊重,專業禮儀師以整潔的儀表迎接逝者骨灰壇入園,並將其深埋在羅漢松下。骨灰壇采用可降解材料制成,達到骨灰自動分化、土地循環利用的目的。普陀山易德園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園區內開辟瞭30畝土地用於樹葬,且派專人365天全天候巡護園區。這種方式的安葬不立墓碑,親人可通過掃描存儲逝者生平信息的二維碼進行緬懷。
近年來,舟山深化殯葬改革,倡導移風易俗,積極推行以骨灰紀念存放方式為主,海葬、樹葬、花壇葬等相結合的節地生態安葬方式。2010年至今,在舟山實行的海葬已超500例。
青田 華僑回鄉祭祖先
浙江在線4月4日訊 (浙江在線記者 吳慧慧 通訊員 林園園) “父輩的隱秘基因和故鄉的無聲呼喚,賦予我眼神的無限溫柔,發膚的敏感,腳步的沉著,朝向念茲在茲的傢園……”4月2日,剛從意大利回國的青田華僑周蓉芬,在自己曾祖父的墓前吟誦詩歌。已在意大利米蘭打拼30餘年的周蓉芬,每年都會在清明回到傢鄉緬懷先人。和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她專門為先輩們寫瞭一首詩歌,“我想通過這首詩歌,表達我對故土和親人的思念之情。”周蓉芬說。
在僑鄉青田,遍佈於世界120多個國傢和地區的33萬華僑中,每年清明回鄉祭祖的不在少數。和周蓉芬一樣,愛國僑胞、青田縣工商聯首屆主席王紹林的子孫——王偉斌傢族的兄弟姐妹們也會在每年清明節從比利時、意大利、西班牙等國飛回青田祭祀祖先,這一習慣至今已堅持瞭30年。今年,8個兄弟姐妹更是相約一同回鄉祭祀先輩。
“清明回鄉祭祖這個習俗代代傳承,現代社會更賦予它新的含義。我們青田華僑清明回鄉不僅僅是祭祀祖先、尋親訪友,更是回來看看祖國的大好山河和巨大變化,切身感受一下中華傳統文化。”王偉斌說,要讓下一代親身感受中國人的祭祖習俗、領悟先輩的精神,看看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並時刻提醒孩子們身上流淌著的是中華民族的血液油煙處理規劃。
異味處理
A63EC1936892B39D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